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

◎不要輕易對孩子伸出援手

沖壓  Adobe

阿部秀雄◎著 卓惠娟◎  出處:世茂出版


 


和朋友一起玩或親子一同嬉戲雖然很好,但給孩子獨處、專注於遊戲時間也很重要。


 當然,當孩子尋求協助時給予他回應,對孩子所說的、所做的也要有所應對,同時,當孩子對於自己完成的事情希望獲得讚美時也絕不吝惜,孩子希望得到撫慰時也要絕對給予回應。可是,有位美國的教育家瑪格.葛柏(Magda Gerber)說:「在某些情況下,不要對孩子伸出援手反而比較好。」葛柏太太透過錄影帶(*註)觀察了許多嬰兒的行為模式。


 小嬰兒想要爬上高台卻未能如願而發出不滿的聲音,當人們不禁想幫他一把時,葛柏太太卻隻表示認同地說:「你想爬上去嗎?可是有點高所以爬不上去!」小嬰兒似乎也透過此實際體驗到自己能力仍有不足,而接納這樣的結果轉而去別的地方玩。


 不可以幫助他爬上去嗎?並不是不可以,但多數時候,我們總是等不及看到孩子會怎麼設法努力就輕易出手幫忙。不過,我想當你的成人心建立時,一定可以自己找出不同的應對方式。


 下個場景,則是對於想把積木從深杯子裡拿出的小孩,大人們隻是跟他說話,而沒立即動手幫忙。稍後小孩在奮戰不懈後取出積木的滿足神情,簡直難以用筆墨來形容。


 有個孩子則是因爬到桌子下面而鑽不出來。葛柏太太看了看桌下的孩子後,對孩子說:「我來幫你好嗎?」但小孩子看起來似乎一副「你隻要在旁邊看著就好了」的表情,所以即使小孩子哭了,她也隻是在一旁看著。葛柏太太說,邊吵鬧著邊靠自己力量爬出來的孩子,絕對會露出一臉得意的神情。


 錄影帶中也有小孩會露出要你幫忙的樣子,但這種情況下也絕對不要直接幫他脫困,隻要給予小孩能夠用自己的力量脫困所需的最少協助就好,最後當他們哭著完成後再抱起他加以撫慰即可。


 仔細觀察孩子的模樣,隻在必要的時候給予必要的協助,這麼一來,孩子就能夠充分體會「自己能做得到」的滿足感。這和蒙特梭利教育的「幫助我讓我自己做到」的想法也有共通點。像這樣充分享受玩耍的樂趣,孩子就能夠體會「現在在這裡完全可以發揮自我」,這就是人生中最為充實生存的一刻。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※摘錄自babyhome網站:http://beta.babyhome.com.tw/info/family/relationship/article/5311



1 則留言: